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8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519篇
化学   1858篇
晶体学   21篇
力学   309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43篇
物理学   62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Mendeleev Communications》2020,30(2):241-243
  1. Download : Download high-res image (104KB)
  2. Download : Download full-size image
  相似文献   
12.
利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在碳化硅基底上制备金刚石薄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在不同甲烷浓度条件下制备的金刚石薄膜表面形貌及物相组成,在干摩擦条件下通过往复式摩擦磨损实验测试并计算了已制备金刚石薄膜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结合物相分析及摩擦磨损实验结果分析了甲烷浓度的改变对金刚石薄膜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甲烷气体含量的升高,金刚石薄膜结晶质量下降,薄膜由微米晶向纳米晶转变。摩擦磨损实验结果显示:3%甲烷浓度条件下制备的金刚石薄膜耐磨性较好,磨损率为2.2×10-7 mm3/mN;5%甲烷浓度条件下制备的金刚石薄膜摩擦系数最低(0.032),磨损率为5.7×10-7 mm3/mN,制备的金刚石薄膜的耐磨损性能相比于碳化硅基底(磨损率为9.89×10-5 mm3/mN)提升了两个数量级,显著提高了碳化硅基底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3.
使用导模法(EFG)生长了多片a面蓝宝石晶体。显微拉曼光谱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测试得出晶体的气泡中可能存在含S化合物。晶体表面明显的生长条纹主要与温度、生长速度的波动以及模具的加工精度有关。化学腐蚀分析表明晶体位错密度在4.2×104 cm-2,未存在小角度晶界缺陷,双晶摇摆曲线半峰宽(FWHM)为70.63″。由于采用石墨保温材料,晶体中存在F心与F+色心。晶体在400~3 000 nm波段透过率高于80%,空气中退火后可减弱色心吸收。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蓝宝石晶体缺陷形成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导模法蓝宝石工业生产技术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Cu-exchanged mordenite (MOR) is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partial CH4 oxidation. The structural diversity of Cu species within MOR makes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active Cu sites and to determine their redox and kinetic properties. In this study, the Cu speciation in Cu-MOR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Cu loadings has been determined using operando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and operando ultraviolet-visible (UV/Vis) spectroscopy as well as in situ photoluminescence (PL) and 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A novel pathway for CH4 oxidation involving paired [CuOH]+ and bare Cu2+ species has been identified. The reduction of bare Cu2+ ions facilitated by adjacent [CuOH]+ demonstrates that the frequently reported assumption of redox-inert Cu2+ centers does not generally apply. The measured site-specific reaction kinetics show that dimeric Cu species exhibit a faster reaction rate and a higher apparent activation energy than monomeric Cu2+ active sites highlighting their difference in the CH4 oxida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5.
The performance of heteronuclear clusters [AlXO3]+ (X=Al, AlO4, AlMg2O2, AlZnO, AlAu2, Mg, Y, VO, NbO, TaO) in activating methane has been explored by a combination of high–level quantum calculations with reported and supplementary gas-phase experiments. With different dopants in [AlXO3]+, the mechanism, re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owards methane activation varies accordingly. The classic HAT competes with PCET, depending on the composition of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s. Although the existence of terminal oxygen radical is beneficial for classic HAT, the Alt−C interaction in the [AlXO3]+ clusters as enhanced by the strongly electronegative doping groups (X=Al, AlZnO, Mg, Zn, VO, NbO, TaO) favors the PCET process, facilitating C−H bond breaking. In addition, with different dopants, the destiny of the split methyl group varies accordingly. Whil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Alt and CH3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lt−C bond, dopants with variable valance ma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deep-oxidation products like formaldehyde. It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how to regulate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active center of the catalyst via rational doping.  相似文献   
16.
李婷  李欣  周尚永  田丽 《无机化学学报》2015,31(6):1215-1223
利用5-磺酸基间苯二甲酸钠(NaH2sip)和双三唑烷烃,合成了3个配合物[Cu0.5(btm)(H2O)](H2sip)·H2O}n(1,btm=双三唑甲烷),{[Cu(btp)2(H2sip)(H2O)](NO3)·4H2O}n(2,btp=双三唑丙烷)和{[Cu(btb)2(Hsip)]n(3,btb=双三唑丁烷)。化合物1为一维双链结构;化合物2为二维四方网络结构,多个二维层依次叠加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化合物3也具有二维层状结构,其中金属铜离子和双三唑丁烷构成的一维双链结构经双齿μ2-Hsip2-配体连接构成了二维层状结构。同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顺磁共振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aSrFeMo0.9Co0.1O6,以催化甲烷燃烧为目标反应,研究不同焙烧温度(600、700、800、900℃)对其催化甲烷燃烧性能的影响.通过XRD、BET、H2-TPR及SEM技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焙烧温度下均可形成完整的双钙钛矿晶型,且焙烧温度不同其催化活性不同,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其催化活性先升高后逐渐降低.当焙烧温度为800℃,样品比表面积为14 m2/g,起燃温度T10%为428℃,T90%为640℃.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控制动力学振荡行为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 利用Monte Carlo 方法研究了甲烷催化部分氧化过程中的强制振荡行为, 探讨了原料气周期性变化对振荡动力学和转化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原料气周期性变化不仅可以有效调控振荡的动力学行为, 产生如短周期振荡和双峰振荡等特殊动力学过程, 而且还可以提高反应的转化率. 当强制过程的周期从T/3 增大到2T(T为自发振荡过程的平均周期), 振荡过程从短周期振荡变化为双峰振荡. 对反应过程中CO的转化率进行了计算, 结果表明原料气周期性变化可以有效提高反应的转化率.振荡动力学的改变和转化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强制振荡过程使得催化剂表面发生了从氧化态向还原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用大气压下火花放电方法和发射光谱原位诊断技术, 对CH4直接转化制乙炔和间接转化制合成气进行了研究, 并与介质阻挡放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火花放电具有能量效率高的突出优点, 能够高效地将CH4活化成C原子、H原子和C2等活泼物种。当CH4单独进料时, 能得到以C2H2为主的烃类产物。当CH4与CO2和O2共进料时, 能得到H2/CO比值可调的合成气产物。在用火花放电转化CH4和CO2制合成气时, 添加O2能够避免反应器的结炭问题, 反应温度只需225 ℃, 与常规催化法相比具有明显的低温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高温高压(1 000 ℃、12 MPa)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内蒙古褐煤半焦的加氢甲烷化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氮吸附和扫描电镜(SEM)对甲烷化残渣比表面积、孔结构和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半焦加氢甲烷化可分为加氢热解、快速加氢和慢速加氢等三个反应阶段,每阶段分别发生含氧官能团和烷基侧链加氢反应、芳环结构加氢反应以及贫氢骨架碳结构加氢反应。半焦加氢甲烷化最优反应温度为800 ℃,反应压力为3.0~4.0 MPa;提高升温速率可以缩短前段(碳转化率低于46%)反应过程时间,对后段(碳转化率高于46%)反应过程影响较小。半焦甲烷化残渣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呈反S型,滞后环呈H3回线形状;在甲烷化反应过程中,半焦平均孔径先减小后增大,总孔容积和介孔容积逐渐增大,微孔容积和比表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